中巴项目管理中的文化差异

前言

在当前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商业环境中,跨文化合作已成为国际项目管理的常态。在巴西项目中,中方管理人员面临着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这些差异不仅影响到我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方式,更对项目的整体成功与推进产生直接的影响。作为在巴西工作的项目管理人员,我们深刻体会到理解并尊重当地文化的重要性。因此,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与同样在巴西管理项目的同行们分享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趣事,以及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文化差异,希望能够对你们有点启发或者引起共鸣。

1. 会议安排

在巴西,会议通常需要提前预约,除非出现紧急问题。在安排会议时,双方应核实参与时间,一方可以提供两个到三个可选的时间以便对方选择,这样能高效达成约定。此外,即使是与供应商或业主的会议,也应提前确认时间。有时未能参与会议并不表示缺乏尊重,而是受到实际情况的限制。当然,巴西人在会议安排上也与中国保持类似的优先选择,优先权一般倾斜于业主,其次才是各类供应商。


在沟通时,还需考虑供应商的其他约定,因为小企业的人手有限,频繁且无效的会议可直接影响项目进度。因此,确保会议过程中的有效沟通至关重要,必须做好会议记录,并在会后由各方签署会议纪要,以确保理解一致。


我曾经历过一次中方领导突如其来的会议安排,巴西供应商团队没有确认收到通知。中方团队全员在会议室等候,而对方却无辜的表示:“我根本没有确认能参与这个会议,我今天在其他城市。”这一情况让人啼笑皆非,提醒我们在跨文化沟通中,确认时间安排和尊重彼此时间是必不可少的。

2. 客户与供应商的关系

在巴西,客户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基于利益互换的理念,优秀供应商通过提供服务获得客户的金钱付出。这样的对等关系使得甲方绝对权力的现象较少。在施工过程中,沟通更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而非单纯依赖权威。


在此环境下,项目管理人员应摒弃传统的甲方权威思维,积极与供应商沟通,准确表达需求,优秀的巴西供应商团队往往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平等的合作关系有助于提高项目整体效率,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因此合格的供应商期望通过解决问题展示专业能力,客户也应以相应的尊重和诚意促进双方的合作共赢。


需要注意的是,巴西的供应商一般不会表现出过多的谄媚,唯有公司老板和销售团队在初期协商时对客户表现出更多的尊重,而在施工阶段,员工则更倾向于务实地处理问题。因此,项目管理人员应更加关注供应商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和问题解决能力,而不仅仅是表面的礼仪。


特别要警惕的是,过于注重销售技巧的供应商可能在实际能力上存在不足。我们的经验表明,那些轻易做出承诺而不分析项目实际情况的供应商,往往在后期成为头疼的来源。当某个供应商对项目承诺可以做任何事情,但没有明确列出实际工作团队的数量时,需要引起警觉。这可能意味着他们会将工作量分包出去,但又无法有效管理,最终导致各类拖延和无法保证的质量。


因此,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除了考虑价格因素,评估其能力、经验和团队素质也显得尤为重要,以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和实现预期目标。建立在诚信和实际能力基础上的合作关系能够有效避免项目出现烂尾的风险。

3. 决策过程

在巴西,决策过程相对灵活,强调团队合作和达成共识,而中国则倾向于层级化的决策模式,更加重视领导的权威决定。这种文化差异在语言不畅的情况下,往往会对项目的推进造成较大阻力。巴西员工对透明度有着强烈的期望,他们希望能够参与自己负责领域的决策,并理解实际情况。


在这种背景下,处理非机密问题时,通过公开讨论以提高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增强员工的参与感,还能提升他们对项目和公司的责任感。然而,一些中方领导可能认为分享信息对巴西团队没有实质帮助,且由于语言障碍,解释过程可能复杂,因此选择直接告知结果。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双方团队之间产生猜疑和分化,从而削弱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相对而言,鼓励开放与透明的沟通方式能够增进理解与信任,提升团队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重视双方的参与和沟通,有助于消除疑虑,增强团队的团结,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


此外,我们常常遇到许多中方领导对巴西的实际情况了解不足,做出过于仓促的决策,从而引发巴方团队的质疑。例如,当地公司可能已经具备某些资源,而新加入的中方团队对此缺乏充分了解;或者一些在中方看来较为严重的问题,实际上在巴西可能已有相关法规进行指导;包括许多技术问题也可能在公司内部有经验丰富的人员能够妥善处理。


因此,在决策过程中,中方与巴方团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互动,增强对当地情况的理解,将帮助中方领导做出更符合实际的决策,从而为项目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并避免团队之间的猜疑与分化。

4.沟通风格

在巴西,沟通模式倾向于平等和直接,而中国则更强调指导和含蓄。这种文化差异可能导致项目管理中的误解和冲突。在当地环境下,尊重巴西的沟通方式能有效减少职场的等级关系,使员工之间更开放地交流,降低不必要的沟通成本。


与巴方同事交流,表扬应在公众场合进行,而批评和指导则最好私下进行,以维护团队的良好氛围。这种做法有助于保持同事之间的相互尊重。相对而言,来自中国的层级化沟通方式在巴西可能不太适应,特别是在语言不一致的情况下,这可能导致误解,进而影响团队的合作与信任。


例如,我曾目睹一个项目总经理(巴西人)在全体员工面前对一名包工头级别的主管进行了公开批评。结果,这位主管感到受到羞辱,并在两小时后申请离职。这不仅打击了士气,还使其他员工对管理层产生疑虑。在巴西,这种公开批评常常导致员工的积极性下降,甚至引发职场欺凌等法律纠纷问题。


因此,建议在提出批评时采取私下沟通的方式,通过一对一的对话或明确指出改进的建议来达成交流目的。同时,虽然在巴西,改变团队成员的成本较高,但如果在沟通后仍无法改善表现,可能需要认真考虑替换人选。


此外,中方管理人员需特别注意避免居高临下的态度,尤其要杜绝任何形式的职场暴力或负面事件。曾有巴西媒体报道中方管理人员对同是中国员工施暴的报道,这类事件不仅会对内部关系造成伤害,还可能在中国团队形象层面带来很难修复的影响。

5.项目时间观念

在巴西,团队对时间和截止日期的态度相对灵活,而中国则更强调时间的精确性和遵守约定。这种文化差异在项目管理中可能导致不同的期望和行为。

 

在工程中,我们发现巴西的优秀团队通常会根据现有资源合理安排工作,以确保在截止日期当晚完成。然而,他们有时可能会在工作过程中放松警惕或者出现的各种未预见问题的影响,往往在截止日期临近时才开始加速推进。这种情况在中方人员需要向上级汇报进度时,可能会引发紧张情绪。为了确保项目进度顺利,部分中方团队成员可能会提前催促,甚至将完成时间设定得过于紧迫,但如果没有相应增加资源,巴西团队可能会感到不满,甚至以应付的态度对待工作,这将引发恶性循环。

 

因此,在项目推进中,及时的沟通与合理的时间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一种有效的策略是在规划时有意将截止日期提前一点点(不能盲目设定),并帮助团队设定明确且可量化的节点。通过提前设定这些项目节点,并在各个阶段进行沟通和跟进,能够有效预防因时间观念差异引发的冲突与误解。

 

同时,如果出现延期情况,团队应召开会议讨论有效的处理方案,而不仅仅依赖于权威指示某个日期必须完成。因为在未调动资源(如加班费)和缺乏清晰处理方案的情况下,巴西团队很难自动将完成日期提前。

 

在项目接近关键节点时,巴西团队通常会保持从容态度,而中方团队则可能感到紧张。如果此时未能有效沟通,项目进度延迟可能会导致双方信任问题。因此,理解和尊重双方对时间的不同看法,并制定适宜的策略,是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的关键。

6. 对风险的处理方式

我们的项目经验表明,巴西人通常对风险持保守态度,而中方人员由于对当地情况的了解不足,可能倾向于采取较为冒险的措施。在涉及安全和法规等关键问题时,中方应理解巴西的保守理由,并与专业人员讨论相关条例,以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和合规性。尤其是安全问题,需要安全施工为主。


中方团队通常采用“先动起来、发现问题、逐步优化”的方法,及时获取反馈并迅速推进项目。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往往更为高效。然而,巴方团队的犹豫不决有时源于对责任的重视。如果中方过于果断,可能会面临巴西团队不愿共同承担风险。


因此,有效的沟通是避免责任推卸和内部纠纷的关键。在项目管理中,确保信息透明并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至关重要,以便各方在面对风险时能够共同做出明智的决策。通过理解彼此的观点,可以更好地应对潜在风险,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误解,从而提升团队的协作效率和项目成功的概率。


尽管中方人员通常能够迅速做出决策以推动项目进展,但与巴西团队的充分沟通依然不可或缺。理解双方的顾虑有助于平衡风险与进度,从而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因此,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反馈机制将显著提升团队整体表现及项目成功的可能性。

7.人际关系

在中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项目成功至关重要。因此,许多中企管理人员在巴西时,除了维护自己在中企圈子中的人脉外,还需与巴西人以事务为重进行沟通,这种角色转换往往令他们感到困惑。


在巴西,人际关系同样重要,但相较于传统的人情关系,实际利益关系和法规要求显得更加突出。巴西的法规体系相对完善,因此在处理问题时,往往难以通过偏袒的方式来解决。此外,在巴西,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并不明显,特别是在中方人员处理高层关系时,往往无法像在中国那样通过简短的交流直接解决问题。


良好的职业关系应基于相互尊重和礼貌。与上级及政府关系需谨慎处理,以体现敬意;而对下属则应保持威严和尊重,避免出现欺凌行为或过于亲近的态度。有时,中方团队会误以为与某位政治人物的关系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在诸如劳工法等明确的法规问题上,这类政治关系往往因公众形象的考虑而避嫌。此外,过于友好的与下属交往可能导致巴方员工误认为自己是领导的亲信,从而出现越权行为或工作不专心的情况。这种误导信息往往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甚至导致优秀人才的流失。


因此,建立良好的职业关系需要在亲密与专业之间找到平衡,消除可能的误解,以确保团队的有效运作和项目的顺利推进。

8. 冲突解决方式

巴西人倾向于通过公开讨论来解决冲突,而中国人更偏好通过私下协商或依靠权威。这种文化差异可能影响团队的内部凝聚力与项目实施效率。


在合同内容冲突的情况下,应迅速安排会议以寻求解决。达成一致后,通过会议记录和签署文件的方式,确保所有参会人员获得信息,并在必要时签署附加条款,以避免增加现场的紧张氛围和对立情绪。


对于中巴员工之间的直接冲突,需要采取灵活的处理方式。如果冲突涉及安全操作,最好安排员工暂时离开,避免可能的危险。管理人员之间的冲突多源于文化和观念的差异,此时,及时沟通尤为重要。通过有效交流,双方通常能找到对项目有利的折中方案,从而避免因面子问题导致的僵持。


总的来说,积极的沟通和灵活的解决策略是化解冲突、维持团队和谐与提升项目效率的关键。

9.项目时间规划

在项目时间规划中,了解当地的假期和休假习惯至关重要,并应将这些因素考虑到工期安排中。在项目管理期间,除非双方达成明确的共识(例如因为时差问题),否则应避免在上班时间以外安排会议或其他不紧急的工作。如果会议安排在假期,可能会影响员工的个人计划。巴西的员工普遍重视家庭生活,很多人不愿牺牲与家人商定的出游计划来应对公司临时的工作要求。


此外,过多的加班会直接影响项目的成本。在巴西,加班时长是严格记录和支付的,法律规定了加班的总时长不能超过外,加班费也是一项很高的额外支出(周一至周六加班需支付1.5倍工资,节假日和周日支付2倍工资)。


在行政岗位上,员工可能出现连带放假的情况,例如周四放假,周五也可能请假。员工通常会累积加班时间,形成“时间银行”的模式,以便在特定时支取这些时间。因此,他们可能会利用这个机会安排几天假期与家人出游。如果中方团队不了解这种情况,可能会对巴西同事的缺席感到困惑。


这种现象在施工现场较为少见。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通常会安排员工在周五的假日加班,并支付双倍工资。而行政岗位因为需要控制成本,往往不会支付加班费,而是通过时间银行的方式进行管理。


总体来说,在安排项目时间时,充分考虑并理解巴西员工的文化习惯与休假需求,以确保规划更加贴合现实,也能确保项目保持在预定的进度内,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延误和冲突。

10.归属观念

中国文化通常以宗族为单位,而巴西则更加注重小家庭。这种差异源于两国历史和文化的不同积累。中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以宗族为基础的生存模式,使得中国人自然强调集体意识和大局观。同时,中国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受到系统的组织指导与安排,从班主任到大学指导员,再到职场的师徒制,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持体系。


与此相对,巴西的社会结构则缺乏类似的支持文化,尤其在较低社会阶层中更为明显。许多巴西的老年人通常不能像中国老人为家庭提供照顾,因为他们往往需要工作到退休才能够有时间去追求个人生活。因此,巴西人在工作以外的时间通常需要优先处理各自的小家庭事务,导致他们无法过多关注公司的事务。这也是为何在国内我们经常看到同事在晚上回家后还在加班开会,而在巴西却很难找到人参与。


这种社会构成状态突显了中巴文化之间的明显差异。中方人员可能难以理解,为何巴西同事一到下班就匆忙离去,实际上,他们往往在赶着搭顺风车、接孩子放学或前往夜校。这对按时下班的严格要求反映了巴西社会整体的生活节奏,因为其他工作人员同样需要按时离开。由此可见,巴西的小家庭结构与中国的大家庭互助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我常常感叹,在中巴两国因时差的问题,网络会议通常安排中方团队在晚上进行,而巴西团队则只能在早上才能全员参加。然而,这样的安排也是为了适应不同的工作与文化习惯,寻找到的一种有效的组织模式。


对于中方项目管理人员来说,理解这种归属观念的文化差异至关重要。不仅能够改善双方团队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也提前准备相应对策。

结论

回顾在巴西的项目管理经历,我们深刻体会到文化差异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只有在充分了解这些差异的基础上,取长补短,以开放和尊重的心态接受当地文化,才能在项目管理上更加和谐和顺利。

Outros artigos:

Talk to us

Have any questions? We are always open to talk about your business, new projects, creative opportunities and how we can help you.